“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编者按

《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包括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两部分,2018年底发布后,全面指导了上海郊野地区的规划建设。郊野地区以其独特的生态人文风貌,展现了大都市的江南水乡特质,并以地域广阔、功能多样、潜力巨大等优势,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重要空间。《导则》重新审视郊野地区发展愿景,聚焦生态、文化、活力、建筑四个方面,从外在形象特色的塑造到内在文化特质的培育,重塑上海郊野地区的新风骨、新面貌,积极探索国际化大都市的城乡建设创新路径。


01

背景认知


上海的郊野地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整体呈现出“凭江临海,河湖浦荡,九峰多泖,水乡田园”的风貌特征,河湖水系、农田林地和江南水乡村落交融共生。郊野地区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多彩的乡土民俗,独具文化特色与人文魅力。长期以来,城市集中建设区备受关注,但围绕建成区的广大郊野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了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目标,而建设城乡融合的美丽上海,凸显郊野风貌、彰显文化魅力,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为此,上海首次开展的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编制工作,关键在于从市域层面塑造上海的整体特色文化风貌,并充分体现历史传承与现代都市的融合。立足上海大都市郊野地区的特色与优势,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态郊野为总目标,以挖掘和培育江南文化为引领,以守好乡土文化的根、留住乡村的“魂”为宗旨,全面提升上海郊野地区的人居环境、文化内涵和景观品质。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1 上海郊野地区愿景目标效果示意


02

引导目标


1

全方位展现上海郊野的文化基因


由于上海郊野地区范围广、类型多、情况复杂,《导则》划定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四个分区,提炼并延续地形地貌、建筑风格、空间肌理等特征,精准引导“工笔江南”的水乡画境。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2 上海郊野地区文化特征分区格局


2

全场景塑造自然优美的郊野格局


以“水、田、林、路”构筑郊野地区的生态基底,以“宅”延续生活环境和文化记忆,凸显上海郊野的原生态自然风貌和原乡土景观特色。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3 郊野地区重点风貌要素


3

多维度提升宜居宜业的场所活力


积极发挥生态、文化优势,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功能,融入新体验,将郊野地区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乡愁的“新江南田园”。


4

全过程构建规划建设的管控体系


提供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整合多条线部门标准的全周期、全覆盖风貌指引。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4 全生命周期的风貌规划管控体系


03

主要内容


《导则》创新地从外在形象特色的重塑到内在文化特质的培育,引导郊野地区风貌规划和建设工作。


1

生态重塑:师法自然,生态筑底


延续具有江南水乡肌理特征的生态景观,重塑优美的都市田园风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在深入实施保育修复、挖掘“山、水、林、田、湖”等特色自然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类自然要素的规模、形态及生态效益进行拓展和有机组合,构筑大都市郊野地区宽广丰富的生态基底,凸显“绿水相依、田林相伴”的原生态自然风貌和原乡土景观特色。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5 生态重塑策略包


(1)以水为脉。保护市域水空间的网络肌理与水体资源,强化各类水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及维护,打造体现山水格局的江南水乡景观特色。尊重水网肌理与水体资源特征,加强水质净化和水岸空间打造,呈现出郊野地区水系蜿蜒曲折和纵横有序的差异化水乡景观。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6 河道整治策略


(2)以林为肌。构建大规模、多层级、网络状的平原森林体系,依托水网体系,塑造展现地域特色的林地风貌。并适度引入休闲游憩活动,丰富林地功能。做到“有水就有林” “宅旁伴有林”。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7 林地建设策略


(3)以田为底。以严格保护农田耕地为前提,鼓励田林交织和多样化种植,形成不同的肌理景观。通过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塑造迷人的农田风貌。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8 农田建设引导策略


(4)以路为骨。尊重自然环境与聚落格局,形成层级分明、布局合理的路网系统。在满足交通功能基础上,将道路和郊野环境充分融合,塑造景路相依的郊野道路景观。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9 道路线型引导策略


2

文脉传承:水墨江南,传承创新


体现具有上海大都市特质的郊野地区文化基因,形成有特色的江南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整理郊野地区的物质文化特点和社会文化特色,加强代表上海地方文化的历史记忆、生活习俗、营造技艺等遗产的传承,塑造文化底蕴深厚的上海“新江南田园”风貌,体现乡村文化特征,培育江南文化载体。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10 文化传承策略包


(1)空间肌理巧而美。延续和强化不同区域建筑与水系相互依托的特色肌理格局。强调郊野地区内建筑和环境的融洽关系,体现临水而居、田宅相映的特色肌理格局。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11 宅田相映格局示意


(2)公共环境朴而洁。尊重历史基因,维护以河塘水系和街巷为脉络的系统结构,同时结合微空间的打造和公共环境艺术的创新,构成活力节点,与现代活动功能相匹配,形成内涵丰富、尺度宜人、环境整洁的公共空间。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12 公共空间挖潜策略


(3)传统文化承而兴。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等资源,积极活化利用,构筑江南文化为主的上海郊野文化品牌。结合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营造出展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提供传承、学习、展示和营销的平台。


3

活力激发:持续助力,幸福田园


植入符合郊野地区特质的新业态、新功能,体现大都市特有的城乡融合关系。构建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活动体系,强化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丰富郊野地区产业结构,衔接大都市发展对郊野地区功能创新的要求,形成既可体验郊野生活、又能承接功能发展的郊野活力区。


(1)体现公共服务人本关怀。应对郊野地区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全年龄段、多类型的公共服务保障,拓展乡村特色商业、旅游、创业等社会服务,提升乡村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合理、灵活、差异性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探索社区服务的动态化配置与管理。


(2)促进产业全面升级。稳固农业生产功能、凸显生态功能、丰富生活文化功能,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特色农产品种植、传统生产工艺制作等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培育地域特色,提升经济实力。


(3)加强文化旅游体验。利用郊野地区在生态环境、文化积淀方面的优势,探索集文化、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旅游体验,充分利用郊野空间的生态特点和地域文化,形成独特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4)发展都市创新产业。积极利用郊野空间环境好、成本低、空间活的优势,培育适宜的创新创意等新型产业。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13 创新产业引导示意


4

建筑营造:缘江汇海,工笔江南


引导上海郊野本土特色建筑的建设,构建绿水环绕的魅力宜居家园。在挖掘和体现以江南水乡民居为代表的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从建筑视觉元素的引导着手,在演化中实现延续与创新,建成既能体现传统意向又满足现代功能与审美需求的上海郊野地区建筑。


(1)聚落绿植相依。加强建筑聚落与农田绿植的紧密结合,农田与建筑交接处种植灌木。以大片农田为前景的聚落,宜种植高大乔木映衬。


(2)院宅层次明晰。以安全性、服务性和景观性为出发点,对院落进行风貌整治,形成层次丰富的立面景观。合理布局内院结构,强化入口设计和空间隔离。设置灵活多样的院落边界,有墙则透墙成景,无墙则绿荫勾勒。


(3)建筑分类引导。充分挖掘传统建筑元素,将郊野地区的住宅归纳为左右型、上下型等多种类型,通过“评价—分析—引导”的策略指导建筑设计。强调以坡为主、立面简洁、色彩淡雅。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内外兼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图14 建筑改造引导策略示意


(4)公共建筑点亮。加强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公共场地等建设,从建筑式样、场地景观等方面形成建筑特色,融入整体环境。


04

推行使用


《导则》深入贯彻“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的指导思想,在对郊野地区的生态环境、文化特色和建设元素进行全面调研和提炼研究的基础上,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最终成果,全面指导郊野地区的生态、文化、功能、建筑等建设,同时对其他乡村地区的风貌塑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目前,上海已开展新一轮郊野公园的建设,一些乡镇通过特色项目建设将创新企业与郊野空间充分结合,形成触媒带动周边发展。未来的郊野地区,将成为市民和国内外宾客居住、工作、休闲的新空间。


供稿:规划二所 潘勋


滚动至顶部
Scroll to Top